第942页

“什么意思?”有可能这句话有些超前,秦淑洁没听懂。

黄瀚解释道:“国内的工厂有个通病,效益过得去就故步自封,没了创新、技改的动力,这时候可以把它形容成一只好苹果。

市场是在不断变化中的,渐渐地这种厂的产品就落伍了,开始亏损,说不定亏得资不抵债,变成了烂苹果。

这不是耸人听闻,拿‘东方红布厂’、‘胜利纺纱厂’打比方,他们的产品目前在国内算得上比较先进,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早就落伍了,

当下我们国家外汇紧张,不可能有太多外国面料进入市场,以后就大不同。

遭遇进口货或者合资公司新产品的冲击,‘东方红布厂’、‘胜利纺纱厂’立马就面临销售困难。

降价争夺市场也做不到,因为生产成本远高于竞争对手,杀价等同于自杀!”

黄瀚说得相当肯定,因为原本轨迹这两家厂子就是每况愈下,后来相继倒闭,一部分工人给私人老板打工,其中就包括“东方红布厂”印染工刘小明的哥哥刘小刚。

“哈哈……,有意思!红苹果、烂苹果,杀价等于自杀,这两个比喻都蛮生动。我懂了,跟县里谈判时跟他们谈谈苹果论!”

“好苹果是好苹果的价钱,这一点很重要。好苹果先吃不意味着贱卖国家、集体的资产。”

“是啊!企业效益好,谈判时腰杆子硬,占股比例当然能够提高。”

“‘东方红布厂’、‘胜利纺纱厂’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,志在必得!”

“这两个厂子我都看了不止一次,工人的干劲和技术熟练度比美国工厂那些散漫的工人强太多,只可惜设备陈旧,早就过时了。

如果我们兼并到手换上先进设备,在现有职工人数不变的情况下,产量能够提升四五倍,职工的劳动强度大概可以下降一小半,产品质量更加稳定,成品率还能大幅提高。”

“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,我们不引进先进设备,这两个厂子根本不可能彻底解决工艺落后、成本过高的根本问题。

倒闭是必然的。

我们兼并这两个厂利国利民还有利于两三千产业工人,最起码她们每天的工作强度能够降低一小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