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了事实为依据,帮忙的物资局领导们还不会遭人诟病。
接下来,阳光电器厂、联运公司等等,建筑生意多着呢,十个“自强建筑公司”都不愁揽不着活儿。
有人脉,有技术,有本钱,有领先一步的眼光,何愁不能把“自强建筑公司”做大做强?
这里还有一个大好处,建筑公司的利润根本说不清,可以操作的空间太大。
“自强建筑公司”缴纳管理费挂靠“自强服务公司”,曲进的工程队又是跟“自强建筑公司”签订合同承包经营自负盈亏,各小队的工头又各有包干合同。
这种一环套一环的方法玩起来到了最后,在不明就里的人面前就是一本糊涂账,赚多赚少谁猜得着?
这不是黄瀚的创意,三水县的建筑队多着呢,基本上都是自负盈亏,赚着钱也是自己花,账面上根本不留利润。
建筑公司的手段必须灵活,还必须有不菲的业务费,否则任你工程质量多好,也难以承接工程。
国营单位的财务制度很严格,乡镇企业大多数是草台班子,他们不花国家的钱增加了工作岗位,让地方上增加了税收,县里其实都是睁一眼闭一眼。
也是因为这样,才使得八十年代中期的乡镇企业野蛮发展起来了。
第三百九十四章:沪城的小洋楼
十月底,乐不可支的黄景兰给黄道舟打电话,店面房的事儿谈妥了。
市口不错,楼下的营业面积有接近八十平方米,楼上原本是住家不算阁楼有七十平方。
两家合买这栋房子那是肯定的,黄锦兰跟房主敲定了价钱,房主净得一万八千八百块,所有的税费都是买家负责。
黄景兰已经跟人家签了合同,给了三千块定金,她算过帐,过户手续办齐了这栋房子应该是一万九千七百块。
为了好办事,黄景兰通过熟人找到了房管所分管那一片的干部,她已经带了点香烟老酒登门拜访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