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,她渐渐的什么也看不见了。良久良久,才终于叹出一口气来。真真是,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。
而别时容易,见时难。
第12节:今宵风月知谁共(1)
第四章今宵风月知谁共
【不得志】
苏和镇。平静的隐匿的小镇。阡陌纵横。经商的,务农的,淡然来去。似乎跟从前没有变化。但似乎,才离开了不太久的一段时间,观察竟这般仔细了,就好像,这一眼望过,又不知今夕是何年。
心都惆怅了。而眼神,也特别沧桑。
不远处,细高个尖下巴的中年男人,依旧穿着宣统时期的旧马褂,浅驼色,右大襟镶了黑边,衣角和袖口处都有破裂的痕迹。长辫子依然垂着,梳得很整齐,走起路来,摇啊晃的,就像从哪个诗社里出来的穷秀才。但他只是一个卖糖葫芦的,已经卖了很多年,大约生意并不是特别好,收入极微薄。他甚至没有娶亲,看上去却总是洒脱又坦然。他说,他要跟糖葫芦伴在一起,一起终老。孤独终老。
隔壁的水墨和阿虎都在田里。他们是瘦小个头的青年男子,每天跟父亲母亲一块儿种庄稼,收成好的时候,就会从得到奖励的钱里面,掏出三五个,带映阙和立瑶去路口吃一碗牛ròu面。
那卖面的老板姓文,他有一个小儿子叫浚生,跟映阙的关系极好,好到别人都以为他们青梅竹马情投意合。早年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却又还没有彻底垮台的时候,文浚生说他要出外闯荡,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。但文浚生还是义无返顾地走了。临走前,只和映阙一个人,在暗中道了别。后来,有传言说,文浚生在上海,加入了什么帮会,在一次仇杀中,被乱刀砍死了。连尸体也沉入了黄浦江。镇上的人都说,这就叫心比天高,命比纸薄,放着桃源一样的太平盛世不要,非得掺进乱世里,何苦来哉。而同时,这件事情就被当作了戒条,由镇上的老人们去调教家中的后辈,告诉他们如何安分守己,方能活得风调雨顺。
然。风调雨顺,原来也可以是一种凄凉。而这样的想法,大约就是从离开苏和镇,到了南京,看见灯红酒绿纸醉金迷,看见荣华富贵权势争斗的时候萌生的吧。她不要像苏和镇上的女人们那样,十八岁出嫁,二十岁就做了孩子的娘,然后终日对着四面墙,手里是闹哄哄的小孩,枕边躺着庸俗的丈夫,闭上眼睛就看见自己临死前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