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怕是一个毫无修行根基的人,秦至庸花费心血专注培养几年,就可以强行将其提升到大宗师的战力。
只不过,那样做相当于是拔苗助长,是在温室里培养出“花朵”来,和真正靠自身修炼到大宗师境界的强者相比,还是有点差距。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,和大师做出来的纯手工产品,总是有那么点区别。
更别说是人才的培养。
培养人才,标准化,是必不可少,但是人文和情怀,同样必不可少。两者结合,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,才是最理想。秦至庸讲学,给所有的学生讲的都是一样的学问,因为学问,就是真理,是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改变。同时,秦至庸也要因材施教。就是这个道理。
一路走来,李世民见过太多的饿殍。
关中一带,是李家统治的区域范围,情况还算好点,出了关中,百姓们简直就是民不聊生,都已经活不下去。
李世民说道:“秦先生,您博古通今,知识渊博,不知可否教世民兵法和治国之术?”
秦至庸说道:“二公子少年从军,看过不少的兵书,李靖将军更是兵法大家,以后你们可以相互交流。至于治国……秦某一介书生,会点拳脚,没有治理过国家。到底该如何治国?其实秦某也不知道。”
治国,从某种程度来说,比起做科研更难。
科学,就像是数字,有一就是有一,不会变成二,物质能量是守恒,只要发现了某种规律,就能运用规律。
不像是人心,每时每刻都在变化。
随着心境越来越高深,对心理学更深入的研究,秦至庸已经逐渐体会到了“治国”的难度。
如果是以前,有人问秦至庸如何治国,秦至庸或许会夸夸其谈。可是他现在不敢了。
《道德经》记载:“治大国如烹小鲜”。
可见,就算是圣人谈到治国,都要小心翼翼,谨慎再谨慎。
秦至庸再厉害,精神境界也没有达到圣贤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