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是,秦至庸忽略了养生的真意,就是那个“养”字。更是忽略了儒家中的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”的理念。
生命的演化,有些时候,根本就不需要粗暴地干涉,而是要顺其自然。
就像是一粒种子,埋入土里,浇上水,种子自然就会生根发芽,给种子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,那么种子将会生长成为参天大树。
身体最重要的部位是大脑。人的精神意识,就是由大脑诞生。可是其他器官,或者说身体的其他各个组织,甚至是细胞,尽管没有思维,但是它有生命,有生机。有生机,就有潜意识。
大脑想要掌控身体的一切,显然是不可能,有些时候,身体的潜意识,或者说本能,还会和大脑的意识起冲突。
让大脑意识,和身体各个部位的潜意识,达到完美的协调,才是最佳的养生状态。才能让生命诞生出奇迹来。
和张三丰讨论了养生之术以后,秦至庸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。
真可谓是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
万物并育,是儒家的核心理念,可是秦至庸就是没有将其运用到养生方面来。
秦至庸深吸了一口气,放弃了对身体的刻意控制,让各个部位自然放松,把意识状态做了个微调。
顿时,浑身前所未有的轻松。
秦至庸每天如履薄冰,克己修身,想要把身体掌控得精细,再精细。以“至人居若死动若械”来要求自己。其实他的身体各个器官,已经出现了疲惫。现在大脑意识不再掌控身体,各个器官组织,自然就感到轻松,发出了“欢喜”的信息。
对身体的控制,和教学生一样。太严格,控制得太死,会让学生变成学习机器,丧失灵性,缺乏创新力。若是管得太松,学生就会变得散漫,学习不用功,荒废了学业,将来变成废人。
其中的平衡点,很不好把握。
道家,讲万法自然,一切向自然学习。当然有好处,但缺点也很明显,那就是容易迷失自我。
为什么道家高人,几乎都是太上忘情?不是没有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