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5页

秦至庸让林平之抄书,他自己也在研读《中庸》。

“为什么我的心境,还是不能达到‘静’的层次?”

秦至庸问自己。

直到半个月后,秦至庸偶然读到了荀子的《劝学》,才心血来潮,有所领悟。

原来,自己没有“老师”。

秦至庸学了多年的儒家学问,其实是没有师承的。而且他学的东西也有些杂乱,思想上并不纯粹。

孔子的学问他学,孟子的学问他一样学,董仲舒、朱喜、王阳明等人的学问,他都在学。

学问,应该海纳百川,取其精华。

可是秦至庸的思想境界不够。

境界低,海纳百川,思想就杂了,是做学问的大忌。

秦至庸决定先“拜师”。专心领悟一门学问。

既然要拜师,那么肯定要拜最厉害的人物为师才行。孔子、荀子、王阳明,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古圣先贤,他们都有资格做秦至庸的老师。

不过,秦至庸最后还是选择了孟子做自己的老师。因为孟子提出了“吾善养浩然之气”,把修身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的层次。

秦至庸读书,就是把修身作为根本。

选择孟子做老师,准没错。

孟子已经过世了两千年,当然不可能亲自来教导秦至庸。但是孟子写的书籍著作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