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43页

诸葛亮又谦逊了一会,谈一谈兵法,谈一谈人间的局势——诸葛亮现在正在人间当都尉,恰好是河朔三镇之一。

聊来聊去,说到了《三国志》的部分情节的真伪。

陈寿写《三国志》的时候,说“亮将略非长”(他不善于打仗)

李世民带着魏征和房玄龄等人给前朝修史时,把陈寿写的非常混蛋。说陈寿写书时收钱了,收钱黑诸葛武侯,是个水军。说陈寿他爹是马谡部众,马谡被杀,他受刑。说诸葛瞻和陈寿本人有仇。所以这史书一点都不公允,说我偶像不懂将略,就是黑他。把陈寿写的和许敬宗差不多。

很可惜,在史学界中,三国志的地位还是略高于晋书,毕竟前者是晋朝修的,而后者距离将近三百年。

诸葛亮笑道:“若要品评三国志的真伪,焉能听我一家之言。”

“我相信武侯不会文过饰非。”

“周公瑾和荀文若早就有意与我同修三国史,等将来修好之后,赠与阁下。”三方的大致情况没错,可是有些小细节,派系和立场等诸多微妙的影响,三国志写的不够详尽。

李世民快乐的答应:“幸甚。”

……

画中山里住着诸子百家,这些年又渐渐走了几个人,他们的书籍失传,留下来也可以,但没什么意思。还有几个人在地府中寻了职务,继续默默的继续著书立说。不论是否有人观看,不论这些理论性的文章风行的程度不如食谱菜谱,都要坚持写。

孔丘走到哪里,身后就落下一地的祭品,不多,肉干面饼和酒而已。

回到自己家里,清理开门口那些堆积如山的祭品,艰难的进屋,展开那副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欣赏了一会,叹了口气,陷入深思中。唐朝很重视教育,除了太学和国子学之外,还有律学、医学、书学、算学,都重点提倡,比此前二三百年优越。地方上也有州学、县学等官方学院。学的东西也没有错。可惜啊,皇帝不肯尊礼而行。出门时有些人还说,如果孔子看到这一幕会怎么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