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时候,杨庆怀正在准备押解纪姜进帝京的事情。与此同时, 许太后的寿辰将近,各地藩王进京朝贺之事,也在大齐境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
削藩这件事情, 在大齐百余年的历史上,大约上演了四次,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,直接导致了宋子鸣一门的覆灭。
平昭十八年的春天, 宋子鸣主张削弱河西三番,也就是信王,宁王和福王的藩属之地, 谁知三王不满朝廷削藩之政,在河西九郡连线引起了一场战乱,九郡关门洞开,引西北蒙古鞑靼一族长驱直入,烧杀抢掠,至使河西九郡生灵涂炭,百姓民不聊生。三人曾言:“军不受皇恩,胫骨疲弱,何以守疆土。”
当是的太子是萧妃的儿子纪令。信王暗中与纪令相通,教唆他发动宫变,许诺只要他废除削藩令,就拥护他为新帝。萧妃本就对许皇后的养子纪明十分介怀,一直觉得他威胁自己的儿子的太子之位,加上皇帝对许皇后言听计从,只是因为在意纪明生母的卑微地位,才一直不肯松口,改立太子。萧妃想着一不做二不休,协助自己的儿子发动了平昭十八年春天的那场宫变。
宫变失败以后,萧妃与纪令,一个被赐死,一个被囚在诏狱之中。
但朝廷却根本没有军力,远征去平定西鞑靼在河西一带的骚乱。此时,朝廷必须要交一个人出去,以平复削藩令给造成的波澜,使三王能着力抗击鞑靼。所有人都明白,这个人,必须是主持削藩的宋子鸣。
对于皇室而言,宋子鸣早就是个想杀又不敢杀的人。
奈何皇帝受他教诲多年,根本不可能提笔写这道圣旨。
顾仲濂在这个时候,给许皇后出了一条计策,将撺掇太子某逆的罪名安在宋家的头上。将好,宋家嫡子宋简,本就与太子私教甚好。这样一来,既能杀了宋子鸣,也能安抚河西三王。让他们出兵平定鞑靼之乱。
政坛上的斗争看不到真实的血液,宋子鸣一心想削除朝廷的心腹大患,但宋子鸣并没有意识到西北门户洞开,给朝廷带来的实际性压力。
因此,起初许皇后还有些犹豫,但是看到皇帝命司礼监拟出申斥三王,继续在河西推行削藩令的圣旨以后,才彻底下定决心,听从顾仲濂的计策。
皇帝与恩师,其关系扭曲到不顾江山百姓之危,也要维护亲师的地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