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此而由生不安定因素此起彼伏,使得持身涉世,随境而迁者大有人在,大开诈善之门,已是其中小恶,威胁更甚大奸大恶者,却隐身其后,竟是将仙神两界通道皆能擅自关闭,其真实贪欲野心,已达敢于欺瞒天道境地。
天道因此感知,却悬罪与无尽莽生大众,而何泰河此刻所忧,为内心关注超越自身利害、荣辱、成败,而将万众之前途命运萦系于心。
此等存在已超脱于纯粹精神信仰,而是升华为一种责任,更是一种担当。
这一类常怀忧道之心,恪尽兴道之责之人,刘君怀并非首次遇到,但肯放弃自身安危确切保障,甘于以己身所化一缕神辉,来填充天道遗漏间隙行为者,他却是首次亲眼见识。
相较之,立人天师显然要比他恩师要开通灵活许多,忧患意识虽然同样不予忽视,但此时面上表情,在明皎皎双睛点漆寒星映照下,却是彰显其峥嵘生威般帝王风仪,神圣而不可轻犯。
何泰河性情上更专注于道义最求,此等理念有建立在个人修行之上。
而立人天师除却这两点,相比何泰河更适宜主宰一方,两者间均存在着对天道义理无限尊崇,且在大义上也有共同秉执。
第1233章 天罡殿不堪往事
相对而言,立人天师较之恩师更有果决心念,此时他说道:“大恶多从柔处伏,哲士须防绵里之针;深仇常自爱中来,达人宜远刀头之蜜。君怀,你将行之事,最忌盲动冒举,今后做事要勇于脱俗,不可存一矫俗之心;应世要随时,不可起一趋时之念。”
“心性乃端正行事唯一把持,便如道法自然与无为合道之根本至理。我等今后所面对战事,乃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,但是天人之际核心非天为人。而人之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问题。”
“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,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,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,洪涛倒海而坻柱屹然,方是新型始终把持之关键所在。宁有求全之毁,不可有过情之誉;宁有无妄之灾,不可有非分之福。”
“天欲祸人,必先以微福骄之;天欲福人,必先以微祸儆之。因此荣与辱共蒂,厌辱何须求荣;生与死同根,贪生不必畏死。我谨以此之数言,即是勉之与你,亦为自省我身,均需牢牢秉记!”
此等心性之说,刘君怀并不陌生,在心性与天地契合方面,他甚至还要超过任何人。
但立人天师将此予以这番细致描绘,无论深刻程度,还是单纯道义结合上,却是依旧给刘君怀带来极大感悟。
他相信立人天师,在旁人面前定然为一副恩礼有加帝王神态,他这般说教隐含话意里,便是凸显出其显耀威凛一丝流露。
刘君怀自然恭声回应,能得半圣之人淳淳教导已是不易,更何况在卫道者势力中依旧能一力擎天之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