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晚宴当天,在上风口放飞炸弹气球的,也是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男人。
对方一连完成了四次安装炸弹的任务,轻松写意,且后续处理得异常干净,根本无法追踪。
而且,监控显示,分别出现在四处地点的炸弹客,身高、体型都有一些微妙的差别。
“白盾”高层中的大多数人立即作出判断:这是团伙作案。
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,爆炸案并不适合团体作案。
这究竟是四个人联手作案,还是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,还有待商榷。
那么,又是谁在采访车的掩护下,放下了那个装有真正炸弹的手提箱?
“白盾”一个不落,调查了现场所有的采访车辆,终于在其中找到了一辆套牌的假采访车。
可是,那辆车已经提前离场,坦坦荡荡驶入了一处下城区,踪影难觅。
车上坐着的人,佩戴了全套防寒设备,手套、口罩,长风衣,一寸皮肤都没露在外面。
偏偏这样的装束,在银槌市的冬日里一点都不违和。
他四周的每个人都在因为大新闻和即将到手的高额奖金而狂热。
没人会去留心这么一个戴着耳机、一直坐在驾驶座里和人说话的同行。
这样一来,“白盾”的调查陷入了尴尬的僵局:
有动机的人,弄不来炸药。
有渠道炸药的人,却又完全没有动机。
无路可走的“白盾”将视线投向了“雇凶杀人”这种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