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直接拒绝, 而是说了这么一大通, 已经是皇帝对妙玉的信赖和宠爱了。换了别人,他绝对不会废话。

妙玉道:“是女儿魔障了。对了,父皇, 女儿的庄子上送来了许多兔毛线。父皇有没有兴趣过目?”

“哦?兔毛线?”

“是的。虽然粗了些,可是保暖性很不错。”

“哦?是吗。快拿与朕看。”

如果说保暖的衣物,富贵人家还能穿皮裘,可是换成百姓人家,很多庶民甚至连棉花都穿不起,只能穿芦花!

要不然,也不会穿芦花的典故了。

吃饱穿暖,一直是历朝历代治世的最高标准。红薯的产量有助于解决前者,兔毛线如果保暖性足够好,那就意味着后者。

皇帝当然关心。

报刊的事儿,就这样被岔开了去。

虽然冬天才刚刚开始,但是妙玉已经知道了外面有多少人学了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方法,又有多少人预备着这个冬天在反季节蔬菜上大赚特赚。

人之趋利,可见一斑。

妙玉没劝,她甚至知道劝了,也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。这个冬天,她寄予厚望的,不是反季节蔬菜,而是兔毛线上的收益。

不得不说,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宝藏。

两宋时期水力大纺车就风行大江南北,水力大纺车一次能纺三十余支纱,能效强大,可以说,两宋发达的经济跟轻工业的强大不无关系。可是因为后来棉花大规模种植,却因为纤维易断之故不适合在水力大纺车上进行纺织,最终导致了水力大纺车被淘汰。到如今只有那些典籍里面才能找到水力大纺车的身影了。

可兔毛又不是棉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