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到前面那些劝祁思明不要“玩鹅丧志”的话,知夏差点没忍住笑出声。
玩鹅?祁思明?确定不是鹅玩他吗哈哈哈。
但在听到后面提到的关于“艾瑟尔”的那些言语时,她终于确定了心中的猜测。
果然啊,这两个老师对“艾瑟尔”的争执也和同学们一样,分成两派,支持与不支持,而他们对于对立派别的学生在态度上也是同样的双标。
也就是说,的确如她所想,“艾瑟尔”就是破解这个剧情玄妙的最关键的地方,再结合“手电筒三名词”,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光,从物理学发展史出发……
至此,真相便已然呼之欲出。
很显然,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背景,但他们自己分配到的角色都是没听说过的外国名,而群演的名字甚至提都没有人提,可见并不是重要信息点,所以可以排除是一些经典书目或者剧本的改编,倒是有点像剧组自己写的剧本。
那么,首先必须确定一下剧情背景的跨度范围。
从嘉宾服饰的角度考虑,她的裙撑、塑腰等略微偏向于文艺复兴后的洛可可风格,时间点暂时定位在17世纪或者18世纪,符合节目组给出的背景条件,祁思明的那身鸠斯特克尔也差不多是在这两个世纪的交界线,所以可以确定这个“17世纪左右”的范围最起码横跨两个世纪。
进一步分析群演的服饰,最典型的还是女老师的那身包含了一些显然是现代元素设计的裙子,即便再走在时代前沿,也必须是19世纪左右,而为了不出现思维盲区,最好还是把20世纪也包含在内。
所以节目组给出的这个“左右”果然是非常“右”,时间跨度直接从17世纪跨到了20世纪,狗得不行。